演出團體
近年來深感原住民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之衝擊至大,保存傳統固有文化使之流傳久遠,正是吾輩所應努力達成的使命。乃結合社區具文化熱誠之青壯年,在部落長老及社會各界的深耕與催化之下,於90年10月9日呈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核可後,正式登記立案,始創立-達瑪巒文化藝術團。
達瑪巒文化藝術團成立前曾於88年春應邀率團赴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市參加(中國第六屆國際南音大會唱),每場演出深獲熱烈的迴響,89年夏,應邀隨台灣原緣文化藝術團遠赴澳洲參加(2000年雪梨奧運世界之聲)演出,91年應受邀遠赴中國大陸北京、內蒙..等地區文化交流演出,92年夏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受邀隨團遠赴加拿大溫哥華(台加文化交流)台灣文化節演出,不僅榮獲國際人士推崇,達成了宣揚文化與交流目的。
成立宗旨:喚醒布農族人肩負傳承布農傳統文化藝術的使命感,讓年輕一輩的族民共同去珍惜、認同甚而擔負傳承先祖所遺留之珍寶文化,乃是成立達瑪巒文化藝術團的宗旨。藉此凝聚布農族人的智慧與力量,將祖先遺留下美妙動人的旋律齊唱發揚到全世界。
近年重要演出活動:藝術團成立9年以來,承蒙社會各界給予不斷地鼓勵與關注,在全體團員共同努力之下,足跡已遍及國內外,屢次受邀參與各項活動演出,備感殊榮,所到之處絕無冷場,且評價甚高。
演出內容:大自然的呼喚
過去由於長期世代居住於高海拔山區,於是布農族人(Bunun)與自然界(Qanitu)、超自然(Diqanin)形成的三角關係間的互動及變化特別敏感。因之伴隨布農族人一生的生命禮俗、農耕祭儀、狩獵習慣、禳避禍等等人文特質,無不環繞著這三者形成的交集,利用音樂作為媒介,透過繁雜的多聲部合唱及簡潔而任意延長的節奏,串聯了布農族人的一生。
布農族人不管男女,在身上背負農作物或打獵凱旋回部落時,即以這種傳訊歌來傳達給山下的族人,希望他的家人前去迎接他們,郡社群人稱這首歌叫(MASI LUMAH)。MASI是「向著」之意,LUMAH是「家」,也就是一首背負重物利用高亢的呼喊聲來告訴家人的歌。巒、卡、丹、卓社群人稱之為(Manvavai)。雖然這只是一種呼喊的傳訊信號,但形成的曲調就是布農慣用的泛音DO、MI、SOL、DO音階,儼如軍中無按鍵的號角吹出FANFARE一般。更由於集體行動,先後的呼喊行成了卡農行式的父音現象。時至今日,MASI LUMAH仍常在布農聚落間被廣泛地使用在族人身上扛著木柴或背著農作物時,一面走向歸途,一面哼著這首「負重傳訊歌」。
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它是用於傳統布農族曆的一月撒種祭(MINPINANG)到三月間把耙祭(MANATU)其間所演唱的祭儀歌曲,以虔敬的心歌頌大地。一到了播種祭之前祭司決定祭日,此時祭司會慎選族中這一年之內所謂最聖潔的男士六至十名,住於祭屋之內。次日祭司帶領這些成年男子在屋外圍成圓圈,雙手交叉置於背後,圈內放置種栗一串。此時在祭司的領唱之下,先在屋外演唱這首「祈禱小米豐收歌」,然後慢慢移入屋內,象徵今年播種的小米能豐收,並堆滿穀倉。由於這首祭儀歌曲的演唱形式之特殊性及其與整個祭儀結合的複雜性,這首「祈禱小米豐收歌」早已斐聲國際,中外皆知。布農族人自稱Pa si but but為「八部音合唱曲」。但是單從音樂的結構觀之,演唱的聲部最多只有三部形成的覆音現象。只是唱這部曲子時,必須要八名男子以上分成「MAHOSGNAS」、「MANDA」、「MABONBON」、「LAGISGNIS」等四個聲部,再依一套嚴謹的規則慢慢依次進入合唱。由於每一位歌者的音質迥異,因此八部合音的錯覺現象於焉產生。無論如何Pasibutbut已是一首中外皆知,並且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
精神意涵:
傳承與創新布農族傳統祭儀歌謠與樂舞藝術精華,以展現布農族男性剛健豪邁及布農族女性溫柔婉約之美;以及展現原住民族刻苦耐勞,奮發樂觀,勇敢進取的民族精神。祖先曾說過我們都是一家人,大家集結在一起,以壯盛的歌聲、舞蹈、歌頌部落精神,不分族群、不分你我,讓我們手攜手心連心,共度美好的時光。嗨!朋友們:我們是一群來自達瑪巒的布農族人,達瑪巒位於濁水溪畔,四面圍繞著青翠的高山,山川秀麗,景色優美,是個美麗的好村莊,歡迎常來達瑪巒一起來跳舞奔放。
照片





